作者James Clear(詹姆斯克利爾)是一位習慣專家,他分享了建立一個習慣就像是一場馬拉松賽事一樣,建立系統就像是給你助力,讓你能夠較不費力、更持續性、更自然的保持下去

那要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系統,來逐步改變習慣呢? 讓我們接著看下去

image 圖片來源:博客來

基本原理-為何細微改變會帶來巨大差異?

        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

        改變有三個層次 結果->過程->身分認同

很多人在展開改變習慣的時候,都把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(以結果為基礎) 

想像兩個在戒菸的人,當有人遞出香菸時

A說:不用了!我在戒菸

B說:不用了!我不抽菸

看似差別微小,不過這就是身分認同的轉變;吸菸已經是過去式,B不認為自己是吸菸者。

所以如果你想減重,一般人的思維是:我想要變瘦(結果),而只要堅持這套飲食方式,我就會變瘦(過程),沒有改變看待自己的方式,在結果達成前可能會受挫而失敗

如果你認同你的身分,告訴自己:我是瘦子(身分認同),健康的飲食方式是吃什麼(過程)

當你相信你自己的身分時,會影響你改變的能力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習慣行程四步驟

提示->渴望->回應->獎賞

提示-為大腦開啟一個行為

渴望-習慣背後的動力,沒有動機或慾望,沒有行動的理由

回應-執行的習慣,可能以想法或行為呈現

獎賞-滿足渴望/獎賞教育我們

資料來源:原子習慣

以下有四個法則可以來培養好習慣

法則一(提示)-讓提示顯而易見

法則二(渴望)-讓習慣有吸引力

法則三(回應)-讓行動輕而易舉

法則四(獎賞)-讓獎賞令人滿足

 

戒除壞習慣

法則一(提示)-讓提示顯而不現

法則二(渴望)-讓習慣毫無吸引力

法則三(回應)-讓行動困難無比

法則四(獎賞)-讓獎賞令人不滿

 

法則一-讓提示顯而易見

Q:要如何養成習慣?

        提供具體的行動計劃

我會於{時間}在{地點}進行{行為}

EX:我會於下午六點半,在健身房運動一小時。

  我會在禮拜六早上十點,開啟電腦寫一個小時的文章草稿。

由於你確切的知道你要什麼、如何達成目標,可以幫助你拒絕干擾、打斷分心。

        找出目前的習慣再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叫做習慣堆疊

做完{目前的習慣}之後,我會去做{新的習慣}

EX:換下下班的鞋子後,我會換上運動服

  我會在禮拜六早上泡完咖啡之後,開始計畫文章主題

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,就能創造更大規模的堆疊

        打造養成好習慣的環境

人類是視覺動物,創造明顯的視覺提示可以把注意力引導到你想要的習慣。

EX:確保每天都有補充足夠的水分,就每天早上把幾個瓶子裝了水,放在你常待的空間

盡量避免習慣&情境混淆

尤其是居家辦公的情況下,不要在床上工作,讓床(休息)跟書桌(工作)的空間給分開!

從試驗中我們可以得知;你可以破除一項習慣,但不太可能忘掉他,習慣的心裡紋路一旦被刻進大腦,幾乎不可能完全移除,所以比較實際的改變方法就是減少接觸會激發此惡習的提示。

EX:如果工作時會受到手機影響,就把手機留在另一個房間;如果花太多錢網購,就不要再瀏覽相關的產品介面。

所以有高度自制力的人不常待在充滿誘惑的環境裡;而是迴避利誘,這樣才能長期執行。

 

法則二-讓習慣有吸引力

一開始激勵我們採取行動的動機是對獎賞的預期,而非獎賞的實現,因此有一個策略-誘惑綑綁

        誘惑綑綁-把想做跟必須做的是綁在一起,也可以結合習慣堆疊

1.做完{目前的習慣之後},我會執行{需要的習慣}。

2.做完{需要的習慣},我會執行{我想要的習慣}。

EX:想要滑手機,又想要運動

1.拿出手機之後,我會做一分鐘平板(需要)

2.做完一分鐘平板,我可以瀏覽Instagram(想要)

這樣的組合會讓習慣變的更有吸引力

        模仿群體的習慣

親近的人-如果身邊有朋友變胖,你自己變胖的機率會提高57%

多數的人-當改變習慣意味著融入群體時,改變就變的有吸引力了

有力的人-如果這個行為可以讓我們獲得認可、尊敬還有讚美,我們就會覺得這個行為有吸引力。

由於群體會有壓迫的壓力,我們寧可跟大家一起錯也不願意自己一個人對,所以你所加入的群體必須要是(一)讓你的行為變成常態(二)你跟群體本身就有某些共同點,這樣才能維持長時間的吸引力

 

重新思考你的習慣,把重點放在益處

EX:運動好像是充滿挑戰、耗費精力的事;與其說我必須晨跑,不如說是時候培養耐力、加快速度了!

省錢跟犧牲聯想在一起,這不是限制;與其說我需要省錢,不如說我是在增加為的財富自由度!

大型報告還有重要競賽前,許多人會感到焦慮、呼吸緊促,我們感受到威脅,因為我們怕事情被搞砸,如果轉換成:我好興奮呀!所以我的身體分泌大量腎上腺素幫助我專注!

 

法則三-讓行動輕而易舉

        習慣的養成在於頻率,而非時間

透過不斷重複,讓行為形成”自動化”,

我們通常會問說,要多久才能建立一項習慣?

但其實應該要問,要多少次才能建立一項習慣?

習慣成為自動化的軌跡

image

 

        最小努力原則

習慣是達到目標之前的障礙

一個習慣所需的能量越少,養成的可能性越高

例如:設定目標一天要做100下伏地挺身,一開始可能感到激勵、亢奮,但幾天後,巨大的能量耗費可能會讓人感到疲憊而中斷;相反的,如果執行一天10下的習慣較不費力

為了方便,把環境準備好

想要準備早餐,前一晚就把煎鍋放在爐上;調理油放在流理台上,所需的碗ˊ都擺好,隔天醒來煮早餐就變簡單了

如果想要避免科技上癮,先把社群軟體從手機中刪除,告訴自己下次再使用等兩周後再重新下載

把好習慣設計成輕而易舉;把壞習慣設計在艱困無比的環境裡。

        兩分鐘法則

每個習慣都縮減成兩分鐘的版本

u  「每晚睡前要閱讀」改成 「每晚睡前讀一頁」

u  「做30分鐘的瑜珈」改成 「拿出瑜珈墊」

u  「摺衣服」改成 「摺一雙襪子」

盡可能讓習慣容易開始,入門的兩分鐘算是輕而易舉,但是可以引導我們繼續走下去

或許兩分鐘有點誇張,但秘訣是 在覺得費力之前停止

法則四-讓獎賞令人滿足

        立即獎賞與延遲獎賞

好吃的口香糖加上吃了會讓你「口氣清新」,加深你願意吃口香糖的意願

抽菸不好,但為什麼還是要抽?因為抽的當下可以降低壓力,解除菸癮;而壞習慣的後果會被遞延(肺部受影響的結果可能是在數年後才產生) 但如果會帶來立即的處罰行為,則可以被避免。

        習慣追蹤

幫自己的行為做紀錄,追蹤本身可以變成一種獎賞,在代辦清單上畫掉一建是,都能夠提供滿足感。

看著紀錄表上的勾勾或是橫槓越多,堅持下去的可能性就越高

 

創造提醒自己去行動的視覺提示(清單上的勾勾少一個是不是會很想把他給補齊呢?)

這個動作的本質就有獎勵效果,因為看到自己的進步後,會更努力延續紀錄

每次記下執行習慣的成功例子時,會替自己帶來滿足感

 

搭配法則一的習慣堆疊:

做完{目前的習慣之後},我會{追蹤該習慣}。

Ex:在健身房做完一組訓練,我會記錄在健身日誌上

 

然而,生活總無可避免的會干擾你的作息,像是生病、出差等等

請堅守一個原則:不要錯過兩次

 

        何時該追蹤一項習慣?

毀掉這項習慣不是是第一個錯誤,而是後續接連發生的一錯在錯,這會形成另一個習慣的開始

測量只有在引導你、幫你看清全局,而不是消耗你心神的時候,才對你有效。

例如:如果你只取決於體重機上的數字,你就會為了讓數字減少而努力;意味著要採取急速減重法。

 

我們很容易高估數字的價值,低估任何短暫、軟性難以量化的事物。

一件事物無法被測量,不代表它一點意義也沒有

 

以上都在說明如何建立一個好習慣;但要如何消除壞習慣呢?把以上四個法則反轉過來:

法則一-讓提示隱而不現

         讓壞習慣的提示從環境中移除

法則二-讓習慣毫無吸引力

         重新建構你的心態,強調避免壞習慣的益處

法則三-讓行動困難無比

         提早阻力,增加你與壞習慣之間的步驟

法則四-讓後果令人不滿

         找到一位問責夥伴,請對方好好看著你的行為

         擬定一份習慣契約,讓壞習慣的代價變的公開且令人痛苦

 

我們都在追求行為改變後的結果,但因為過程是痛苦的或是沒有充分的動機持續下去,心態只是為了結果,忽略掉過程中的心態,所以很容易放棄

我們要追求的是系統(過程),而不是目標,如果覺得自己的目標尚未被達成,可能是缺乏環境、還有尚未被開發出的系統,試著探索改變、享受過程,就能把好習慣引進、壞習慣踢出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tella 的頭像
    Stella

    Stella's Blog 黛你飛

    Stel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