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James Clear(詹姆斯克利爾)是一位習慣專家,他分享了建立一個習慣就像是一場馬拉松賽事一樣,建立系統就像是給你助力,讓你能夠較不費力、更持續性、更自然的保持下去
那要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系統,來逐步改變習慣呢? 讓我們接著看下去
圖片來源:博客來
基本原理-為何細微改變會帶來巨大差異?
●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
● 改變有三個層次 結果->過程->身分認同
很多人在展開改變習慣的時候,都把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(以結果
想像兩個在戒菸的人,當有人遞出香菸時
A說:不用了!我在戒菸
B說:不用了!我不抽菸
看似差別微小,不過這就是身分認同的轉變;吸菸已經是過去式,B
所以如果你想減重,一般人的思維是:我想要變瘦(結果),
如果你認同你的身分,告訴自己:我是瘦子(身分認同),
當你相信你自己的身分時,會影響你改變的能力。
● 習慣行程四步驟
提示->渴望->回應->獎賞
提示-為大腦開啟一個行為
渴望-習慣背後的動力,沒有動機或慾望,沒有行動的理由
回應-執行的習慣,可能以想法或行為呈現
獎賞-滿足渴望/獎賞教育我們
資料來源:原子習慣
以下有四個法則可以來培養好習慣
法則一(提示)-讓提示顯而易見
法則二(渴望)-讓習慣有吸引力
法則三(回應)-讓行動輕而易舉
法則四(獎賞)-讓獎賞令人滿足
戒除壞習慣
法則一(提示)-讓提示顯而不現
法則二(渴望)-讓習慣毫無吸引力
法則三(回應)-讓行動困難無比
法則四(獎賞)-讓獎賞令人不滿
法則一-讓提示顯而易見
Q:要如何養成習慣?
● 提供具體的行動計劃
我會於{時間}在{地點}進行{行為}
EX:我會於下午六點半,在健身房運動一小時。
我會在禮拜六早上十點,開啟電腦寫一個小時的文章草稿。
由於你確切的知道你要什麼、如何達成目標,可以幫助你拒絕干擾、
● 找出目前的習慣再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叫做習慣堆疊
做完{目前的習慣}之後,我會去做{新的習慣}
EX:換下下班的鞋子後,我會換上運動服
我會在禮拜六早上泡完咖啡之後,開始計畫文章主題
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,
● 打造養成好習慣的環境
人類是視覺動物,
EX:確保每天都有補充足夠的水分,
盡量避免習慣&情境混淆
尤其是居家辦公的情況下,不要在床上工作,讓床(休息)跟書桌(
從試驗中我們可以得知;你可以破除一項習慣,但不太可能忘掉他,
EX:如果工作時會受到手機影響,就把手機留在另一個房間;
所以有高度自制力的人不常待在充滿誘惑的環境裡;而是迴避利誘,
法則二-讓習慣有吸引力
一開始激勵我們採取行動的動機是對獎賞的預期,而非獎賞的實現,
● 誘惑綑綁-把想做跟必須做的是綁在一起,也可以結合習慣堆疊
1.做完{目前的習慣之後},我會執行{需要的習慣}。
2.做完{需要的習慣},我會執行{我想要的習慣}。
EX:想要滑手機,又想要運動
1.拿出手機之後,我會做一分鐘平板(需要)
2.做完一分鐘平板,我可以瀏覽Instagram(想要)
這樣的組合會讓習慣變的更有吸引力
● 模仿群體的習慣
親近的人-如果身邊有朋友變胖,你自己變胖的機率會提高57%
多數的人-當改變習慣意味著融入群體時,改變就變的有吸引力了
有力的人-如果這個行為可以讓我們獲得認可、尊敬還有讚美,
由於群體會有壓迫的壓力,
重新思考你的習慣,把重點放在益處
EX:運動好像是充滿挑戰、耗費精力的事;與其說我必須晨跑,
省錢跟犧牲聯想在一起,這不是限制;與其說我需要省錢,
大型報告還有重要競賽前,許多人會感到焦慮、呼吸緊促,
法則三-讓行動輕而易舉
● 習慣的養成在於頻率,而非時間
透過不斷重複,讓行為形成”自動化”,
我們通常會問說,要多久才能建立一項習慣?
但其實應該要問,要多少次才能建立一項習慣?
習慣成為自動化的軌跡
● 最小努力原則
習慣是達到目標之前的障礙
一個習慣所需的能量越少,養成的可能性越高
例如:設定目標一天要做100下伏地挺身,一開始可能感到激勵、
為了方便,把環境準備好
想要準備早餐,前一晚就把煎鍋放在爐上;調理油放在流理台上,
如果想要避免科技上癮,先把社群軟體從手機中刪除,
把好習慣設計成輕而易舉;把壞習慣設計在艱困無比的環境裡。
● 兩分鐘法則
每個習慣都縮減成兩分鐘的版本
u 「每晚睡前要閱讀」改成 「每晚睡前讀一頁」
u 「做30分鐘的瑜珈」改成 「拿出瑜珈墊」
u 「摺衣服」改成 「摺一雙襪子」
盡可能讓習慣容易開始,入門的兩分鐘算是輕而易舉,
或許兩分鐘有點誇張,但秘訣是 在覺得費力之前停止
法則四-讓獎賞令人滿足
● 立即獎賞與延遲獎賞
好吃的口香糖加上吃了會讓你「口氣清新」,
抽菸不好,但為什麼還是要抽?因為抽的當下可以降低壓力,
● 習慣追蹤
幫自己的行為做紀錄,追蹤本身可以變成一種獎賞,
看著紀錄表上的勾勾或是橫槓越多,堅持下去的可能性就越高
創造提醒自己去行動的視覺提示(清單上的勾勾少一個是不是會很想
這個動作的本質就有獎勵效果,因為看到自己的進步後,
每次記下執行習慣的成功例子時,會替自己帶來滿足感
搭配法則一的習慣堆疊:
做完{目前的習慣之後},我會{追蹤該習慣}。
Ex:在健身房做完一組訓練,我會記錄在健身日誌上
然而,生活總無可避免的會干擾你的作息,像是生病、出差等等
請堅守一個原則:不要錯過兩次
● 何時該追蹤一項習慣?
毀掉這項習慣不是是第一個錯誤,而是後續接連發生的一錯在錯,
測量只有在引導你、幫你看清全局,而不是消耗你心神的時候,才對你有效。
例如:如果你只取決於體重機上的數字,你就會為了讓數字減少而努力;意味著要採取急速減重法。
我們很容易高估數字的價值,低估任何短暫、軟性難以量化的事物。
一件事物無法被測量,不代表它一點意義也沒有
以上都在說明如何建立一個好習慣;但要如何消除壞習慣呢?把以上四個法則反轉過來:
法則一-讓提示隱而不現
讓壞習慣的提示從環境中移除
法則二-讓習慣毫無吸引力
重新建構你的心態,強調避免壞習慣的益處
法則三-讓行動困難無比
提早阻力,增加你與壞習慣之間的步驟
法則四-讓後果令人不滿
找到一位問責夥伴,請對方好好看著你的行為
擬定一份習慣契約,讓壞習慣的代價變的公開且令人痛苦
我們都在追求行為改變後的結果,但因為過程是痛苦的或是沒有充分的動機持續下去,心態只是為了結果,忽略掉過程中的心態,所以很容易放棄
我們要追求的是系統(過程),而不是目標,如果覺得自己的目標尚未被達成,可能是缺乏環境、還有尚未被開發出的系統,試著探索改變、享受過程,就能把好習慣引進、壞習慣踢出